杨宇鹏
一、写作的本质
艺术发现——创作冲动——写作行为
所谓“艺术发现”是指“作家在社会8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诗人在拥有“艺术发现”之后,急于、不断寻找合适的形式把这种独特的感知和体验“物化”“表现”出来,于是才会产生“创作冲动”。可以说,“艺术发现”是文学创作得以发生的契机,没有“艺术发现”,文学创造就无由发生。
这是写作的本质。说的通俗一点,写作是内在思想和情感的外化。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行为。所以《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写作内容,即内在的情感和认识是第一位的,它是写作能够发生、实现的内在动力。写作手法是第二位的,是为了让情感和认识得到完美实现的手段和途径。古代文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阅读和社会实践层面上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和认识,如骨鲠在口不吐不快,所以下笔即成真性情文章。
二、作文课及考试中的作文题目无法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与写作本质背道而驰
从对写作本质的考察中,我们可以这样认定:学生先是心中有感,然后用文章表达心中之感。这才是写作该有的本真状态。但是,不少老师的作文课上以及许多试卷中出现的作文题,不能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认识活跃起来,不能与学生的情感和认识链接起来,实在是让学生“无感”。学生无感可抒,自然无话可说,写作只是一种被逼无奈的应付交差: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考试中获得一个分数。这样的写作自然是与写作的本真背道而驰。
比如:
1、生活中处处存在规则。面对规则,人们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遵守、突破、改变、创造、逃避……每一种选择都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请以“面对规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红色是一种颜色,带给我们无尽的联想。它既是一种理想、志趣的呈现,又是昂扬向上心态的象征;它既代表喜庆,又代表胜利。当下,红色已成为经典——红色圣地、红色革命……请你以“红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3、2005年湖北高考题目。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今年所有高考作文题中最脱离考生认知、识见、生活的一道题,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是本年度难度最大、考查价值最小的一道题。今年的题目则是完全远离了考生,让考生如坠云雾,茫然不知如何下笔。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引出话题的材料是一段较“玄乎”的文学理论,不要说高中生读不懂,就算是大学中文系较少涉足文学理论的学生也未必能完全读懂读透。按正常命题要求,引出话题的材料应该具有单纯、浅显、有趣、言简意赅等特点,它的作用是启发和诱导考生思考,引发联想,据此立意。如果给出的材料让多数人都看不懂、把握不透,那它的作用也就丧失殆尽了。命题者似乎也考虑到王国维那段话的难度,作了提示:这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但什么是“宇宙人生”,具体又是什么“态度和方法”,考生还是感到很隔膜。材料与提示都没看懂,命题者就武断地告诉考生:“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懂都没辙,遑论什么“启发”?
4、2011年陕西高考作文题目:关于“中国的发展”
虽然这些作文题目中都有“写真情实感”的要求,但是学生对这些话题恰恰无感无情,怎么能够写真情实感?只好去编凑一篇交差完事。有评论者指出,每年6月的中考、高考,上千万中国的年轻人在被动写作、功利写作。这样的写作已经离写作的本真状态很远了。
三、现有作文教学模式不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愿望
从中考、高考命题的角度来说,命题者越来越注意到了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但是,绝大多数的老师的作文教学思路和模式不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愿望。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展开说明。这两个案例呈现出来的作文教学的思路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同时这样的作文教学的设计还是具有相当的水平的。
1、《中考语文细节描写作文指导》
为了方便比较分析,用表格将这节课的教学板块,教学内容和师生活动解构如下:
教学板块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认识细节描写 1、解释什么是细节描写。
2、例文《我们擦肩而过》感悟细节描写。 幻灯片出示逐条讲解 听老师讲解
解释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 肖像、语言、行动、服饰、表情变化、心理活动、事物细节描写的解释及例子 逐条讲解并举例 逐条听老师讲解
写好细节描写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分条提醒并逐条举例讲解:
(1)写好细节,认真仔细的观察是基础(2)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3)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细节(4)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5)语言要精练。
2、总结细节的作用 逐条讲解并举例 逐条听老师讲解
例文深化认识细节描写 1、《班中趣事》及点评
2、《我的老师》及点评
3、《勒着青藤成长》及点评 逐篇出示并点评 记例文并听老师点评
2、《于细微处做文章——用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宋明霞从案例背景、案例设计(教学流程图、教学思路分析)教学后记三个方面完成了案例分析,为了比较方便,笔者将教学过程同样用表格如下:
教学板块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认知细节描写的含义及作用 由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眼睛鼻子都没有”,但头上有三奶毛的三毛形象画,引出本堂课的内容——用细节描写来有现人物 创意设计,引导观察 观察思考
结合 《祝福》中一段有关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故意略去几处有关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产生疑问,并且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本堂课的主题——于细微处做文章 巧妙设计,引导质疑,比较分析 质疑,比较分析,感受理解
运用细节描写口头述班中某位同学的特征 口头作文,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描述班中某位同学,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细节描写,最后让同学们猜猜描述的是谁。 指导分组,指导运用 口头叙述,分组讨论,气氛活跃
书面描述淑女与粗汉的吃相,提高书面描写的能力 展示事先布置的作业:用细节描写“吃相百态”的片段,主要用细节描写淑女与粗汉的吃相。在课堂上,交流几个写得比较有特点和典型的片段 事先布置作业,选取有特色的片段,指导交流,进行修改 主动交流,帮助同学修改润色。积极参与,气氛活跃
积累“吃相百态”精彩处段,对细节描写进行拓展 阅读有关著作中类似,“吃相百态”的文章片段,如阿城(棋王)中有关“吃饭”的片段,半子恺《中国女人、小姐们》中有关吃瓜子的精彩片段,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从中感受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引导学生阅读积累,感受魅力 阅读积累,体会作用,感受魅力
分析:
1、教者重在讲解关于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细节描写,七种常见细节描写的含义,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几个问题等内容。其中与作文内容有关的是四篇例文,以及常见细节描写和写好细节描写注意问题中的分条举的例子。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讲解知识,并引导学生分析点评,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听教师讲解以及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
2、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课文中的相关情节和描写淑女与粗汉吃相的写作片段,从课内到课外,既忠于教材,又不取于教材。整堂课按照认知,理解,运用,提高,拓展的教学思路秩序渐进,由浅入深,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板块都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老师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巧妙设计,精心引导,努力使学生把写作知识和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积极参与,主动交流,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面相结合,独立写作和相互评改相结合。
问题:
这两篇案例都是纯粹写作技巧的教学,无关写作内容。不能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光有骨架而没有血肉。学生虽知道一些技巧,但苦于没有写作内容,所以没有施展技巧的可能。
写什么的本质是内在的情感和认识。因为这样的设计不能让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认识活跃和激动,所以不能产生写作的冲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始终不高。当然,写作兴趣的激发有多种方法,如可以发表,或者参赛获奖,或者获得物质奖励和精神表扬,但这都是外在的附属性质的东西。为了这样一些东西的写作其真诚度是让人怀疑的。
四、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观察生活和阅读积累这两种思路的效率让人担忧
其实,现在的写作教学的研究已经由怎么写推进到了写什么的研究。大家都认识到:写什么相对于怎么写要重要得多。通常,人们认为,观察生活和阅读积累能够解决写作写什么的问题。
从广义上讲,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并不是什么生活都可以成为写作内容进入文章中的。严格上讲,是只有被体验到的生活才能够成为写作内容。也就是说只有某一种生活事件触动了作者的情感,引发了作者的认识,就是产生艺术发现后,才可能出现写作行为。谁都是生活在生活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也不是每一个生活都写入了文章中。学生的问题是缺乏生活意识,生活在生活中而缺少对生活的感受,所以写作无话可说。
阅读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短期内是不能够取得成效的。特别是在现在教育体制下,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很少,忙于各种题海和补习班,阅读的时间很难保证。
五、我们要走活动式作文教学的路子
1、活动式作文教学的内涵。就是通过课堂课外的各种生动活泼的外在内在活动,从而让学生获得写作内容,产生写作兴趣,并感悟发现各种写作技巧和修改技巧的作文思路。活动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始终,解决学生作文写什么、怎么写和怎么改的问题。
2、活动对学生写作写什么和怎么写都有巨大的价值。
作文教学中的“活动”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为落实指导“写什么”和“怎样写”而展开的,促进学生对某一作文主题形成认识和体验,并感知写作技法的主体实践活动。
“活动”具有实践性。作文教学中的活动的实践性既有一般实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其质的规定性。它不以变革客观世界为直接目的,而是借助一定的手段,运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学生对某一写作内容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从而从内部激发出学生写作的愿望。作文的本质是内在思想和情感不可抑制而需要通过文字加以表达,只有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充沛的情感,写作才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
“活动”具有建构性和体验性。写作是由内而外的行为,学生缺乏写作动力主要来源于思想和情感的匮乏。我们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这样学生的实践必然让学生获得对某一写作主体的认识和体验。这些活动结果是建构性的和体验性的。它不是老师知识、经验和情感的重复,而是基于学生的人生经历、知识构成、个性人格而得到的各不相同、异常丰富的认知和体验。
因为活动的实践性、建构性、体验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直接形成体验,产生情感和认识,从而拥有写作内容。如果学生有了极佳的写作内容,将内容表达出来的写作冲动就会立刻涌现,并从内部推动学生完成写作活动。
传统的作文技巧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比如,作文课上要教会学生在叙述中设计悬念和波折,从而让文章情节曲折波澜引人入胜,教师就把悬念和波折的概念、悬念与波折的意义、怎样设计悬念与波折的方法和原则等,通过讲解的方式来传达给学生。通过“讲”的方式,对于教师来讲,是非常方便的,并且相关的知识点会简明扼要而又完整地呈现出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样的写作技巧的教学方法长期而又普遍地被运用着。
但是,这种“讲”的方式的效果是很难让人满意的,因为这种方式所传授的知识很不容易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这种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知识的单方面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讲解这些写作知识的时候,只是照本宣科,重在解释概念。学生被动听课,往往昏昏欲睡。老师对一种写作知识理解再清楚,也是老师的理解;学生对这种知识性的灌输很不感兴趣,没有参与课堂,最多是对老师的理解加以理解而已。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采用图解概念的方式来讲解知识,是典型的以“教师为本位”的思维模式,它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这样的课堂主要是老师满堂讲,学生没有任何活动,因此也谈不上什么感受与体验。“写作知识”只是由教师单方面传递给学生,学生没有任何积极的反馈,教学的效果是不好的。
(三)、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对“知识类型”进行区分,把性质不同的知识混淆在一起,只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讲解——来处理。现代语文教育学的成果告诉我们,在语文当中,知识是有许多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性质各不相同,因此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在这里,当然不能够细论这些类型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是探讨与作文教学密切相关的那些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把知识划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是人们对事物性质、内容、状态的反映,比如什么是比喻,比喻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操作性知识,回答“怎样做”这个问题,比如怎样构建比喻,怎样寻找喻体;而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即如何确定“做什么”“怎样做”的知识。显而易见,作文教学中,几乎都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但是,这两种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作文技巧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怎样写”,而不是努力让学生掌握这些写作技巧的概念“是什么”。因此,“程序性知识”要比“陈述性知识”重要得多。教师“讲”的方式,对学生理解“是什么”这样的“陈述性知识”也许是行得通的;但是,对“怎样做”这样的“程序性知识”则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些“程序性知识”既然是告诉学生怎样做、怎样写的,那么,学生只有亲身动笔动手去“做”、去“写”,才能够掌握的。只是老师“讲”,学生是无法实现掌握知识的目的的。
(四)、知识的传授不等于是能力的培养。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相关的“写作知识”,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形成了相应的“写作能力”。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满堂讲”的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对“写作技巧知识”展开教学。
而活动式的作文教学则可以较好地回避教师“串讲”的弊端。我们利用教材中的课文、经典例文以及学生的习作,组织活动,让学生独自发现和相互交流,自己感悟总结出写作技巧。因为这些写作技巧的知识是自己发现和感悟的,所以理解容易内化,进而转化成能力。
3、活动式的作文教学让“写什么”和“怎么写”水乳交融。
《让人物的“魂”从细节中透出来》的研讨课,结合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的写作。同样,将教学过程用表格如下:
教学模块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写作素材 谈论一下生活中的弱者;街头墙角摆地摊的;扫大街的,捡破烂的,耍把戏的……媒体报道中的因天灾人祸失学的同龄人,因意外事故造成的残疾者,因医疗费不足而无法医治的重病患者…… 组织生交流 发现素材
学习写作方法 1、出示本班学生作文《好朋友》进行文本探究,这篇文章如何才能感动人。
2、引入细节描写及作用:细节描写就是抓住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丝表情,一个特点,一个场景,一种氛围,用形象、生劝的评议进行放大。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征的细节去刻画。细节就是人物的血肉。只有抓住了“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才能使形象丰满起来。
3、复习回顾本单元中各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景》《台阶》《老王》《信客》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
5、分析老师下水文《被撕破的夜晚》中的细节描写。 引导分析探究,复习回顾,讲解细节描写及作用 学生主分析探究,复习回顾。听老师讲解
现场练习写作 分层练习写作要求:按照下列要求完成习作,注意让人物的“魂”从细节中透出来
1.原来提升: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伙伴(1)在《好朋友》原文旁边修改;(2)运用《好朋友》原文的素材写作。
2、自主写作:关注生活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结合第一板块中的写作素材,以下标题中任选一个,注意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的特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1)人人心中有个你。(2)那一刻,我读懂了。
交流修改提升 朗读写作的内容,生生、师生点评文中的细节描写 指导交流,引导,点评,修改 朗读、赏析、点评、修改
分析
解构这个现场,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是从学生观察的社会生活出发,解决写作素材即“写什么”的问题。当学生有了写作内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法时,就探究写作方法,从文本出发,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探究的方法去激活写作素材,进入写作状态。整节课的大体结构是交流写作素材,用方法激活素材,现场分层个性写作,朗读交流提升修改。教师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打开思路寻找写作内容,主动探究写要学习方式是打开思路寻找写作内容,主动探究写作方法,现场分层次个性化写作,交流,修改。
1、作文指导课要有“写什么”的打开意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即素材,作文指导要及时打开,让学生积淀的静态素材,成为动态的,活跃的,积极的写作素材,这样五彩缤纷的生活就会成为五彩缤纷的作文,正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作文指导课要有“怎么写”的探究意识
我们发现,“导游式”是亦步亦趋,逐条训练,教师告诉怎么写,学生就怎么写,而活动式作文是当学生遭遇表达方式的困惑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写作。当学生通过探究明白“怎么写”时,其写作状态应该是愉悦的,心神合一的。
《描写从心开始》
一、 导入,故弄玄虚
上到讲台,喊起立;然后突然说“老师忘了一样东西”“我要下去找找”。于是从讲台下到会场中。过一会儿好像是找到了,又回到讲台。张嘴说“我想请一位同学跳个舞”。于是一排又一排走过去,询问几个学生的名字,是否愿意与老师共舞。接着说我们其实要上的是作文课,就是描写从“心”开始。
二、 教技巧
1、 教师读《丑小鸭》片段,直接指出心理描写可以由作者或者作品中的“我”直接描述,表白(独白)。
2、 叫学生推荐一位朗读较好的同学读一则材料,引出“内心独白”这一方法;
3、 齐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问“诗人有怎样的愿望”?
4、 默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段,问描写了什么心理,用了怎样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用哪种方法描写人物心理?
人物的梦境、幻觉。
5、读《月亮与白兔》、《走一步,在走一步》。引出这里的心理描写与前面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用人物动作、神情、语言等表现人物心理。
6、读《走一步,在走一步》片段,引出环境来烘托人物心理。
三、写作
1、运用这些方法,写写在开始上课时老师忘带东西、邀请同学跳舞时候你的心理。
2、展示和点评。学生上台念习作。学生推荐一位做点评。并且学生上台,用笔勾画出相应句子点评。习作被投影出来。
3、修改自己的作品。
4、在自我推荐,投影出来并朗读。
四、总结。
从“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改”三个角度,用活动的方式把这三项工作整合在一起,实现高效作文课的目的。
其实,即使没有后面的写作技巧探讨过程,学生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可见写什么是多么的重要!
六、活动式作文教学的两种模式:课前指导模式和课后评讲模式
课前指导模式
先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个案例。
品味孤独 体验成长
一、情景导入——激发体验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安以轩的《妈妈,我很好》
2.歌曲品鉴
师:看来大家都十分喜欢这首歌,那么大家就来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吧!
生:写出了自己长大的感觉……
3.展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上一堂体验“成长”的作文指导课(出示课题PPT)。
二、含英咀华——文本再阅读
师:我们刚刚学习过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一篇小说《孤独之旅》。请大家再次打开课本,让我们重温一下小说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师:杜小康遭遇到了怎样的孤独?
师:谁能具体说一下杜小康孤独的呢?
师:杜小康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
师:哪些描写表明杜小康走了孤独呢?
帅引领学生齐读课文有关片段。
三、蓦然回首——捡拾遗失的岁月
师:正是“孤独”让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间长大了。同学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突然长大的经历呢?
师:大家的体验都很真切,有不少体验还是很感人!在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文章中,也有不少这样对于突然长大的描写,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生活中的确有许多让大家突然长大的契机,我相信,只要大家用心去挖掘。一定还能找出更多精彩而深刻的体验,这样的成长体验,我们如何去表达,有什么方法技巧吗?
四、技能举隅——打开写作思路
师:在《孤独之旅》中,作家为了更加生动地表现杜小康如何面对孤独,进而战胜孤独,体验成长,他运用了许多写作方面的技巧。比如:
设置特定的生活环境——绿色浪潮般直涌向天边的芦苇荡,连风都是黑的,世界末日般的暴风雨……
先取具体而典型的事物——(成长中的鸭群)……尤其是对鸭群的描写,最后与杜小康的成长地融为了一体(小说的明线:杜小康的成长;暗线:鸭群的成长,巧妙汇合)。
(师引领学生轻声诵读文末两段内容: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师:同学能否也能从自己脑海的内存库中,搜寻到一些曾经促使自己成长的类型典型事物呢?
生:爷爷养了一盆茉莉,我也很喜欢,还经常帮爷爷照顾它。一年冬天,茉莉受了寒症,差点儿冻死了,可它在我和爷爷的精心照料下,战胜了寒冬,春天到来时,仍旧吐出了新芽。我在成长中也遭遇过不少挫折,我可以用茉莉这一曲型事物表现自己的成长。
生: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到野外散步,看到了带着自己的小伞四处飘飞的蒲公英。妈妈说,那是它长大了,要离开妈妈的怀抱独自迎接风雨了,我觉得,可以用蒲公英来表现自己的成长。
师;大家选取的这些典型事物都很好,都能够用来表现或隐喻自己的成长。同学们完全可以借鉴上文中作家对于鸭群的细致描绘,通过典型事物作为表现主题的暗线,或者使之成为蕴含自己成长深意的象征物等等写作技巧。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一时没有找到这类典型事物,不会运用这种技巧,那也不要气馁。只要你写出与“成长”有关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就行!
五、个性表达——炫出成长的风采
师:在前面的讨论中,大家不仅捡拾了许多自己成长过程听切身体验,而且还自己脑海中搜寻到了一些曾经伴随自己成长的典型事物。接下来,大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体验和素材借助自己的一双妙手演绎成文。
生:运用对比的手法。文章开头先叙一两件表现自己未长大时懵懂、幼稚的事故,然后描述自己长大后的懂事、善解人意的故事,使前后的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运用象征手法,将陪伴自己成长的典型的事物极力描绘与渲染,赋予成长中以人的思想和情感,使它成为自己的象征物。
生:我想采用转换叙述角度的方法,不去直接叙述和描写自己成长的故事,而是借他人(比如,父母、朋友)等叙述、观察或者感受来间接表现自己的成长 。
生:我想参与《孤独之旅》的写法,采用明线、暗线双线展开的方式。
生:我想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记叙自己长大时的欣喜,再追忆自己未长大时的故事,以此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生:还可以采用征段剪贴式的叙事结构方式,将自己成长中的几个故事分列小标题展出来。
生:那不就是日记选载方式了吗?稍加变化,我还可以把转换叙述角度的方法转化为父母或朋友给自己写祝贺成长书信的方式来表现呢……
六、实战演练——重温成长中的感动
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成长既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更是一个永远值得体验的过程。下面,就请大家以“我长大了”或在“我在长大”为题或话题,写一篇能够表现自己成长中切身体验的文章。
模式概说:
1.创造活动,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并“形成经验了的生活”。
写作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在于外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经过作者的内心体验,加工筛选、提炼再造的生活,即“学生经验了生活”。其中,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缺乏的往往是对于生活的一种“心理体验”。体验是将直接的生活转化为写作内容之间的“加工厂”或者“转换器”。老师通过设计体验活动,将“外在的生活”转换为学生心中“内在的生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形成一种“经验了的生活”这是活动式作文解决写什么的关键。
2、通过阅读等方式,启动思维活动,补充或激发学生原有生活或写作经验不足。
仅仅靠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写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十分有限。写作需要借鉴别人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这种间接的生活经验补充自已生活经验的不足,唤起并制造自己的生活体验。
通过阅读激活或者补充相关生活体验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别人的文章写的是别人的生活经验和感悟。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写到别人文章中的细节,物象,生活本身,可以触发我们相关的生活体验。我们看历史书,读小说,散文,游记,甚至是看电影、电视、聊天等都可以扩充我们的见闻,阅历,这是补充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的又一个重要渠道。
上面郭老师的课中“含英明华”环节引导学生重读课文的目的很明确,即通过谈话去启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唤想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体验和生活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一个字未写,但他们已经进入写作的内容构思和写法构思的“前写作”状态。学生一旦唤醒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生成或者选定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方法,写作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3、设计活动,唤醒,激活并强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写作体验越“清晰、焦中、强烈”,越容易激发出写作的欲望和动机,实现写作内容的转化和生成。
可是,这种“清晰、焦中、强烈的体验”除了比较敏感的人,一般并不能自动地发生,尤其是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孩子,因而,针对学生写作中的这种独特状况,老师需要“助一臂之力”。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理体验的过程。
比如王崧舟老师著名的作文集《亲情测试》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和内容:(1)写下五个亲人的名字(2)回忆与他们相关的故事(3)写一段文字,然后读出来交流(4)划去一个人的名字,说说自己的感。其核心环节主要在“回忆”和“划去”上面。王老师在这堂课中运用课堂对话、渲染、激发情感体验,激活了学生关于亲情的生活经验,又通过聚焦,放大,将生活具象化,把亲情扩大化,把事件细节化,正是这些体验性的写作活动,打开了学生思路,生成了写作内容,王老师还通过制造一个“情感事件”——也就是“划去一个亲人的名字,让他死亡”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学生因为回忆已建立的对亲情的深切体验,使得“划去”(谋杀)变得极其艰难——老师明白善良的孩子是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去世的。王崧舟老师就是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强化了相关“生活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推向极端,让学生进入到一种极激动痛苦的心理状态中来,尽管这样做,有违“教育伦理”甚至“有点不道德”,但从技术上看,这一教学设计的确很好的触发了一次好的写作行为,是极其成功的。
4、体验文本,让学生发现和领悟写作方法或技法。
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有了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之后,还需要将这些生活和经验用书语言呈现出来,这就是写作中的“语篇建构”和“书面表达”环节。
这个环节的教学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教育学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二是通过揣摩名篇佳作的写作表达技艺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两种方式,都需要借助“学生的体验”来完成。
实践证明,直接的写作知识教学的效果是有限的。别人的写作技艺需要经过学生的体验来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经验”。仅靠教师的“讲”别人的写作技巧是低效的,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品味和感受,进行一种“想象性的还原”,还原作者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原作者的创作过程,从而使学生感觉到作者写作的技法所在。
在郭老师的案例“技法举隅”环节中,则让学生分析体验课文中“设置特定的生活大环境”“选取具体而典型的事物”“细致描绘”等写法。郭老师的高明还在于,他不仅仅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还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写法体验融合在一起进行,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经历还说说打算采用哪些写法,这样学生不仅有东西可写,也知道如何去写了。
5、 写作、展示、修改。
大致的结构就是先展开活动,让学生对某一写作对象形成丰富体验(写什么);再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这种体验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怎么写);学生当然写作片段展示和修改,让学生写作技巧得到深化,在进行大作文。
通过活动,力求让学生当堂形成丰富体验,体验指向自己(书真情实感),体验要达到一定的力度和强度,要让体验富有情绪化,这样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课后评讲模式
《这也是一种美丽》讲评课节录
一、欣赏:美不胜收
师:昨晚,老师在的灯光下,读完了大家笔下的“美丽”,其实正是你们眼中、心中的“美丽”,让老师很感动!这里想和大家一起分离这样的美丽和感动。
(投影学生作文句,段)
师:看来,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话真是太有哲理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经过刚才同学们一起参与的欣赏和点评,我发现同学们的文字中,尤其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曾被忽视的、遗忘的、甚至被误解的美丽。
二、诊断:美中不足
师:大家都关注着“美丽”,争相编织着“美丽”的故事,有18位同学,一不小心把“也”字冷落在一旁,于是这“也”字便明火执仗地玩起了变身魔法,给我们的“美丽”之行留下了遗憾。
全班同学屏气静心地默读A文:
这也是一种美丽
都说,父爱如山。
今天,我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早晨起床后,我感觉头昏昏沉沉,但想到要上学,所以还是坚持着。傍晚回家,双腿像灌了铅。寒风裹着密密的细雨,吹在脸上,身上、好冷。
推开家门,爸爸还在厨房做饭。我便躺在床上。“宝贝,你爱吃的红烧鸡腿好了,快出来吃吧。”可能是我没有回应,他便来到了我的房间。“怎么,躺着?作业做好了吗?”爸爸的声音,提高了好些分贝。我明显感觉到他在生气。“爸爸,我不想吃饭,我好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又摸了摸自己的额头,果断地说;“发热了,赶快起来,去医院”。父亲立即给我穿上衣服,扶着我,在路边等边。或许是傍晚交接班,我或许是突然降温,或许是……我和爸爸在寒风中,冷雨中站了很久,却偏偏等不到我们期盼的车。“快,伏我背上。”还是我自己走吧。“别啰嗦,快点。”瘦弱的父亲,不知哪儿来的果断和力量,他竟背起比他还重的我,一直向医院奔去。此时,我清晰地感觉到父亲的脚步声越来越重,呼吸声越来越急促……
已记不清过了多久,我们终于到了医院,“有人吗?”有医生在吗?爸爸的呼喊打破了医院的宁静,一位医生走了过来,表情严肃地训斥着父亲,父亲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连说了好几个“对不起”,并着急的说:“我家小孩生病了,请你赶快给他看一看吧。”“下次注意!”“好的,好的,你快给我儿子看吧”。父亲的眼神,写满了恳求与着急。
又不知过了多久,我从梦中醒来,在昏黄的灯光下,他正在给我盖被子,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欣赏父亲,第一次看见父亲瘦弱的身躯和爬满额角的皱纹。“醒了?你再睡会儿吧。”我睡不着。我用虚弱的声音回答着父亲。睡不着,那就不要睡好了,我们父子俩说了会儿话。父亲随和地回答着我。那几句朴实的话语,像涓涓溪流缓缓流过我的心田……
在寒冷的寒夜,在昏黄的灯光下,我看见父亲瘦弱的身躯,鬓角的白发,和暖暖的微笑。原来,这也是一种美丽。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瘦弱的身躯,鬓角的白发”怎么会与“美丽”联系在一起?即使父爱是一种美丽,这也是谁都能知道的美丽,只能说是本来的美丽,就是一种美丽。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一篇写“父爱”之美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也”已经变身为“本”了。
师:(竖起大拇指)变身为“本”,变身为“就”了,你真是火眼金晴!陆家祺,你同意这个观点吗?(陆家祺表示同意)陆家祺的知音同意吗?(微笑,“有一定道理”)
好,下面的B文我请女同学读,男同学思考后发言
……
生:这里的“也”变成了“才”
(全班同学鼓掌)
师:再看一篇C文,男同学读,女同学回答。
……
生:这里的“也”没有了
(全班同学点头认可)
师:“也”字不知何处去,“美丽”独自笑春风。如果为这篇文章“量身定做”一题目,恐怕就变成“这是一种美丽”了。
师:如何写好一篇完全切题的文章,如何突出题眼“也”字,真是一件来不得半点马虎的精神劳动啊。
三、整容:美得其所
师:大家一起来想想,这“也”字在写作时应该怎么“侍候”呢?首先是献计献策,找出对策方案,大家畅所欲言——
生;必须有一个对这种美丽的认识的变化。
生:我同意,这个变化过程,最好能借助欲扬先抑或者前后对比的写法来落实。
生;还要画龙点晴。
生:有一种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师:(火候已到,考虑到时间,老师便做了强调和小结)“也”是题眼,是“同样”的意思。所写的‘美丽’,从表象上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或在生活中不为人们所留意,或未被人们发现的与传统意义上的美丽不相协调的对象,按照一般的理解甚至是看似丑陋、痛苦、挣扎、贫贱、卑微、残缺的东西,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感悟,认识,升华,真正的美丽也将出现在眼前,正像刚才几位同学所说的那样,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对这种美丽的一个认识转变的过程,记叙类文章,要欲扬先抑或前后对比。写法上还要有善于点题的技巧,要把一般人认为美丽对象介人其中进行点题。比如“原来啊,仅仅一棵无花的树,也可以那么美丽”再如,我突然想到:五官悦目是上帝赐予的一种美丽,谁又能说这位售货员的兔唇,不是天使之吻留下来的别样美丽呢?当然,也可以不经意地艺术的处理,但必须能让读者揣摩出“也”的味道来,从写作表达的效果上来说,应该给读者带来“原来如此”或“豁然开朗”的阅读美感。
(方案有了,余下来的时间,就让同学们为刚才的三篇文章进行“整容”,让它们美得其所。如果你发现自己文章有不足的地方,也可以一并加以“美容”处理。)
模式概说:
1、“欣赏”—“诊断”—“整容”。欣赏是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或片段或全文。诊断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而不是教师讲解;整容是学生对某种写作技法(审题、构思)有了更深领悟后,对自己写作的提高。
2、荐优、指瑕、完善“三位一体”。作文讲评课通常情况下要有“三大主题:一是推荐和评价优秀作文,二是找出有问题或缺陷的病文,三是通过学生训练治病救“文”。但处理不好就会变成三个各不相干的板块拼装,而无内在的关联。如果我们每次作文讲评都能焦中在某一个训练目标或能力点或主要问题上,然后,让三大主题从不同角度围绕一个目标或问题形成互补和互印,这样来组织讲评课的教与学的活动,就会收到“三位一体”的显著效果。上面的课例就是围绕“也”字欣赏、诊断和训练。
3、点拨、互动、探究、创造四者互补。这一原则强调的是进入课堂教学之后,既要有语文老师关于学生作文恰如共分的点评和引导;也要充分发动学生,用学生的写作智慧去碰撞学生的写作智慧;还要组织学生围绕易错、易混、易漏等关键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成败得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要调动学生写作的创造性,让老师的相机点拨、学生的参与互动、小组的合作探究和个性的凸现与创造四者之间和谐共生,圆融互补,营造出一个生态化的写作讲评课的浓浓氛围,实现讲评课的效益最大化。
七、活动式作文教学的序列化及育人旨归
很多写作训练的参考书是以写作学的知识作为标准来展开序列的。比如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结构布局、语言刻画的序列,比如先记叙文后议论文的序列,其中记叙文可以细分开头结尾、过渡、叙述的波折、描写的手法、细节刻画;议论文细分确定中心论点、分论点,选材、多种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技巧。分技巧点逐一训练。
这样的作文训练序列的问题是不关注写作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在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写作学知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并没有显著的功效。优秀的作家不是因为有系统的写作学技巧而成为作家的。反过来讲,学生掌握几种技巧,也就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甚至没有什么技巧,只要文章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自然也打动人心。
所以我们的活动式作文教学的序列不是以写作学的逻辑来展开的,不是按照写作技巧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而是以一个一个的写作主题或者话题为序列展开的。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初一尝试的一些主题:
老屋——被遗忘的时光
母校——毕业前最后一声再见
城市——重庆森林
菜市场——有一种味道叫生活
父亲——在山的那边
妈妈——当你不再年轻
棒棒军——一片城市落下的灰
保安——沉默的守护者
差生——野百合也有春天
教师——一腔辛酸有谁知?
我们——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从大的方面讲,前四个训练环境描写;后几个都是写人作文,训练各种写人的记叙文的各种手法。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我们是根据写作内容来确定写作技巧的训练内容的。某一个写作内容需要怎样的写作手法,我们就训练哪一种手法。
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是不太合适按照数学的线性逻辑展开的,但是可以按照板块逻辑展开。在小的结构中看,各个训练之间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从大的结构看,从整个初中三年的训练看,则板块之间相互补充,达成系统的写作技巧训练。
另外,我们确定了怎样的主题或者话题,也就是在对学生展开某种人格、品质或者素养的教育。比如我们尝试的“悔恨”作文指导,通过活动让学生回忆自己最悔恨的事情,并谈谈自己的感悟,实现要懂得忏悔反省的育人目的;“棒棒军——一片城市落下的灰”,通过学生与棒棒军的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走进棒棒军的生活,培养学生对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关注;“差生——野百合也有春天”则告诫所有人尊重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我们力图把作文教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人文的关怀。
八、活动式作文教学的其他案例
1、《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2年7-8月合刊P85页。《浓缩人间挚情的微笑》。
2、《献给母亲的歌》
一. 导入
(课前播放阎维文的《母亲》,为学生营造一个母爱的氛围。上课铃响。)
师:上课。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听着这熟悉的旋律,大家会想到谁呢?
生齐:妈妈。
师:是啊,妈妈。一提到妈妈,大家就会感觉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妈妈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在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无私的关爱。无论我们是高兴还是难过,总有妈妈陪伴在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为这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吧。
教师板书课题。
二. 活动激发情感
师:母爱无声无息却又惊天动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则关于母亲的故事吧。(抽生1读)(配二胡乐)
一个年纪幼小的孩子,不幸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求了无数次的医,却始终没有治好。一天,孩子在山中木屋里遇到了一个巫医,巫医说:“我能治好你的病,但是治这病必须有一味药作引子。”“太好了!”孩子高兴地问:“您要用什么作药引呢?”“这种病很难治,必须要你母亲的心作药引才行。”孩子听到后,便急匆匆地向家里跑去。天黑的时候,孩子到了家中,“妈妈!我的病能治了!”“是吗?太好了!”“但是,巫医说必须要用您的心作药引。”母亲听了后愣了一下,亲了亲孩子的额头,便转身走进了屋子。片刻,孩子听到了母亲微弱的声音,“孩子,进来吧!”孩子走进房间。“拿好,这是妈妈的心,你拿去治病吧。”孩子双手捧着那颗鲜红的心,转身向巫医处跑去。但,夜太黑了,孩子在山林里转呀,转呀,却怎么也找不到巫医的住处。一着急,孩子便被一根树枝绊倒了,孩子嘤嘤地哭了起来。这时,母亲的心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吗?”……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受?
生2:这个妈妈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把心挖出来给孩子治病。母爱是多么无私多么伟大呀!
生3:当孩子双手捧着那颗鲜红的心向巫医处跑去时摔倒了,母亲的心是多么疼痛啊!可是母亲并没有埋怨孩子摔疼了自己,而是关切地问孩子是否摔疼了。我觉得在孩子和自己面前,母亲是没有自己的。
师:是啊,母爱就是这样深邃高远,母亲就是这样无私伟大。只要我们需要,无论什么时候,母亲都一定会为我们保驾护航,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心理实验。
师:请你认真地思考一下,在纸上写下你认为在你生命中最珍爱的五项事物,这五项中有两个必须是“我”、“妈妈”,比如说这五项事物是:我、妈妈、手机、书、足球。它们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明白吗?
(投影:写下你认为在你生命中最珍爱的五项事物,这五项中有两个必须是“我”、“妈妈”)
(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被笼罩在母爱的光辉下)
(老师巡视。2分钟后)
师:实验开始。现在要请你忍痛割爱了,从中划掉两项。请注意,一旦划去,就意味着它们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在划去以前,你要不断回忆它们在平日给你带来的欢乐。想到这些,你会很难过,但你还是坚决地把它们划去。
(教师巡视。发现这一项选择,有些痛苦,但是能够办到)
师:接下来请大家痛苦地选择吧,三项中只能保留两项。怎么办?你自己好好思考吧,再喜欢也得把它划去。它带给你再多的欢乐也是昨天的事了。
(学生难以下笔,更加痛苦,但是咬咬牙,艰难地划掉了。老师巡视全场,剩下的几乎都是“我”和“妈妈”(或“父母”))
师:我们要进入最艰难的选择了。现在,你和你的妈妈坐在船上,遇到了泰坦尼克号一样的灭顶之灾,你们两个人只有一人能活下来,你怎么办?请你思考,请你在一两分钟之内作出决断。
教师无情地激化矛盾:“你和父母到底谁活下来?舍弃你自己吗?你还没好好地欣赏这多彩的世界,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舍弃父母,就意味着从此你永远失去父母,失去了他们的爱。请你回想一下,父母平时对你多么关心,多么呵护,可现在,你就要失去父母了……”教师坚持要他们残忍地从中划去一个。
(学生表情庄重,眉头紧锁。教室里可以感受到紧张的气息)
师巡视,坚持让每个学生都完成这一步。
展示体验结果
师:心理实验到此结束。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在刚才的选择中,你最后留下了谁,为什么?
生4:我写的是我、妈妈、空气、水和食物。我最开始划去了水和食物。因为没有水和食物,有空气就还可以维持生命。然后我划去了我自己,剩下妈妈。妈妈那么爱我,就算我死了,我妈妈还在,我也很开心……
生5:我写的是:我、妈妈、爸爸、友谊和知识。我第一次划掉的是知识和友谊,因为我觉得,就算没有知识和友谊,但只要有爸爸、妈妈跟我在一起,感到他们爱我,我也就很满足了。第二次…… 老师叫我们划第二次,我没有划。我没有办法划下去。剩下的就是我和爸爸妈妈
师:如果这三个必须要划掉一个怎么办呢?
生5:必须要划的话,我就全部都划了。因为爸爸妈妈不能失去我,我也不能失去他们。妈妈说我是她生命的延续。但是,如果他们都不在了,我也活不下去……
师:到了关键时刻,大家都体现出了和妈妈的不可分离。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和妈妈生死与共。我想,能让大家产生这样的想法的,一定是妈妈那比海深比天高的爱。那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是不是浮现出了一些妈妈关爱你的细节?
生6:上个星期,我爸爸出差了,妈妈去了外婆家。只剩我一个人在家,我感觉到十分孤独。当我一个人吃着泡面的时候,我想起了妈妈平常给我做的热气腾腾的饭菜。我突然感觉到妈妈对我的爱的内容之一就是在这一顿一顿的饭菜里。
生7:几年前的一天半夜,我生病了,当时家里还没买车。妈妈就抱着我在小区马路边拦车,冒着寒风等了半个多小时。在医院里妈妈一直陪着我打点滴,一夜没合眼。第二天回到家里的时候,妈妈就病倒了。我觉得妈妈为了我宁愿牺牲自己的精力和健康。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三.关注细节,引导写法:
师:件件小事,堆堆深情。面对伟大的母爱,一方面我们要铭记并感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表达对母亲的爱,特别是要学会用文字来表达这种爱。因为文字承载的内容和情感会比语言更丰富。刚才,同学们举的事例,都是生活中的细微之事,尽管细微,但它们都感动着你,因为它们都能体现妈妈的爱。用在写作中,这就叫 “抓动情点,以小见大”(板书)。但是,我们找到了动情点,是不是就能很生动地刻画出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我对母亲的爱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我们的同龄人写的一段描写母爱的片段,我们一起来看看。
抽生8朗读:
妈妈的爱
我的妈妈很爱我,她经常在我耳边叮嘱我。清晨时叫我快起床;吃早饭时要我多吃饭;刚想去上学,又叫我多加衣服;走出家门,满以为听不见她的唠叨了,谁知她又在喊……晚饭时,妈妈又开始唠唠叨叨了。有段时间我很讨厌妈妈的唠叨,但是如果真的让妈妈的唠叨在我耳边消失,我会在生活中感到不习惯的。因为,我知道,那是妈妈爱我的表现。
师:这个片段写了妈妈的爱,你觉得他写得好不好?
生齐答: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9:太平铺直叙了。
生10:我觉得他没有把妈妈的爱写出来。
师:那怎样才生动地把妈妈对我的爱写出来呢?
生11:我觉得他可以举些实在的例子,写一些很具体的东西。
生12:这个片段写得太干了。我觉得他可以再加点其他的东西,把妈妈的唠叨的内容写出来。把妈妈的神态语气写出来。
师:这叫细节描写。同学们,我们如果要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一定离不开一把金钥匙,那就是细节描写。板书:细节描写 生动形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什么是细节描写。
(大屏幕打出,全班齐读)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师: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做编织好的生活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可见细节描写是多么重要啊!了解了细节描写,我们又怎样进行细节描写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成功的范例是怎么做的。
选取一个小组的同学朗读:
她每天总是会利用一大部分时间来给他熬粥。用那种最长最大、颗粒饱满、质地晶莹、略带些翠青色的米粒。一颗一颗精心挑选。如果偶尔一不小心手指沾起了两颗,她会将它们重新放进米堆,重新挑选。她把那些米们洗得纯粹而又洁净,然后放进一只棕色瓦罐,倒上沉淀过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火不能太猛,否则粥会受热不均匀。她把火儿侍侯得温顺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静娴雅的江南女子。
熬一罐粥,通常要花费两个半小时。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进一只花瓷碗,一边晃着脑袋,一边对着粥吹气,吹到自己呼吸困难,粥也变凉了。她微笑着用汤匙喂给儿子吃,可是儿子闭着眼睛,漠然地拒绝了她。她并不生气,微笑如昔。
《母爱如粥》
师:老师补充一点:文章中的儿子是一个脑瘫儿。在母亲的细心呵护下,七年后,他终于会说话了,而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要喝粥……”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段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来表现深沉的母爱?
生13:动作描写。
师:在这里有哪些动作描写?
生14:挑——洗——倒——熬——吹——喂。
师: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5:为了给我煮粥,妈妈花了多少心思啊,她多么耐烦啊。
师:就母亲煮粥这一件事情,作者就写了母亲挑——洗——倒——熬——吹——喂一系列的动作。由此可见,我们要刻画人物形象,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动作描写。而动作描写要细,就要学会把动作分解。(板书:动作描写 要对动作进行分解 )
师:正因为作者知道分解动作,爱才在母亲挑米、洗米、熬粥、吹粥、喂粥的细节中细细流淌。那么除了动作描写之外,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哪些呢?
生16: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语言描写的例子,请大家推荐两名同学朗读情景对话。
生17、18朗读:
“被选上了吗?”
“选上了。”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
“因为角色。”
“你的角色是什么?”
“他们让我演狗。”
师:如果我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发生在三个家庭成员之间,妈妈、妹妹、我。它的背景是妹妹参加话剧演员的海选回来以后非常地不开心,“我”和妈妈都很关心她,关心的去问她,那么在这段话里,大家感觉到了关心的语气吗?
生:(齐答)没有。
师:我们加进去一些句子看看(老师读一遍):
“砰”的一声门被重重的踹开了,全家人顿时愕然,原来是参加海选的妹妹回来了,她阴沉着脸,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你被选上了吗?”我小心翼翼的问她。
“嗯!”她气哄哄地蹦出一个字。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壮胆子问。
“因为角色!”她愤愤地答道。
“角色会有什么问题?”我有些疑惑,可又不敢去惹她。
“你的角色是什么?”妈妈上前抚摸着她的头,关切地问道。
“他们让我演狗!”妹妹委屈地趴到妈妈怀里哭道。
师:比较一下,这段文字和刚才那段文字有什么不同?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19:感受到每个人物都更清晰了,性格更鲜明了。
生20:我感受到了我和妈妈对妹妹的关心。
师:有这些感受的原因在于什么?
生21:这段话加入了妹妹的动作、神态,以及我的心理。
师:嗯,这就是我们写作中常用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一般有五种(生七嘴八舌回答: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这段话除了语言描写外,这里还加入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生22:我觉得加入这些描写后,就把妈妈对妹妹的爱很细腻地写出来了。同时把妹妹参加海选落选的失落和气愤也写出来了。让读者很能体会到她的心情。
师:妈妈、我、妹妹的问话动作神情有什么不同?体现各自怎样的性格?
生23:妹妹是气哄哄地蹦,可见妹妹性格率真;我是壮壮胆子,可见我平常对妹妹有点害怕;妈妈抚摸她的头,体现妈妈的慈爱。
师:由此可见,好的语言描写一定能体现人物身份、性格的差异,而且,语言描写要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相结合,这样的文章才更生动。(板书:语言描写要与其他描写相结合)
师:到这里,让我们回顾一下老师主要教给同学们描写细节的哪些方法。
生看大屏幕齐读:动作描写要对动作进行分解;语言描写要与其他描写相结合。
师:当然,细节描写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重点学习以上两种方法。
四.学以致用写母爱
师:俗话说,学以致用。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大家对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掌握得如何了。请同学们用手中多情的笔,把凸显母爱的细微片段写出来,作为礼物献给自己的妈妈。要求请见大屏幕(配乐)
大屏幕:请用你多情的笔描写凸显母爱的片段
要求:1、要有细节描写。
2、如有动作描写,请注意分解动作;如有语言描写,请注意与其他描写相结合。
五. 交流评价。
师:(6分钟后)时间到。请同学们把写好的习作与同桌间交换看看。然后推荐佳作在小组间交流并评价。评价提示请看大屏幕。
(学生交流评价)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交流到此结束。请大家课后把今天的练笔发送到班级QQ群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你练笔的交流中来。
六. 总结。
师:母爱是“吹面不寒杨柳”的轻风,是缓缓流淌的细流,只有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察,才能感觉到它的温柔和绵延。同学们,今天,我们徜徉在父母生命的河流中,我们用感恩的心和细腻的触觉去感受母爱、体悟真情,再用手中的笔去写我真挚的心。当我们学会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之后,我们写下的片段,就成了感人肺腑的文字,妈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建议大家把今天的作文带回家给妈妈看,我想,你的妈妈一定会惊喜万分感动万分的。因为这是你用心吟唱的献给母亲的歌!
下课。(《烛光里的妈妈》音乐缓缓响起“妈妈,我想对你说,话到嘴边又咽下……”)
(板书) 抓动情点 以小见大
细节描写 生动形象
(板书) 动作描写要对动作进行分解;
语言描写要与其他描写相结合
九、其他的一些问题
活动式作文不是说一定要搞一个活动,才能去写作。而是我们借助活动让学生当堂形成体验,形成写作内容,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的写作是一种真正的由内而外的情感和思想的表现。它并不排斥和否定其他的作文教学思路,与其他的作文教学思路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活动式的作文教学的主题或者话题序列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时间、班级而变化的,是可以充分发挥老师创造性的。希望老师们能够尝试这种教学,成为我们的实验班或者实验学校。我们正在准备撰写《活动式作文教学研究》一书,分成理论篇和实践篇。欢迎大家把优秀的案例发送给我。
地址:重庆市开云体育官网全站 (鲁能校区)“活动式作文教学”工作室
联系人:杨宇鹏
电话:13983044595
邮箱:575555917@qq.com
重庆市开云体育官网全站
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开云体育官网全站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