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报 | 更多>> |
科研兴校 | kaiyun开云体育app下载 |
蔡望怀
现在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对“还留下来的”更为重要的教育“元素”的真正重视和培育有所缺失。
我们的中小学里,为什么不能少做一些练习题而多接受一点能够敲击你的心灵的教育呢?!
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东西之后还留下来的。”
“还留下来的”指的是什么?我想,至少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理想和信念;品格和气质;学习和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都是一些融入了躯体、培植在心田上抹不去的东西。我并不认为爱因斯坦是在给教育下一个教科书式的定义,然而他却一语中的,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和精粹。
现在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对这种“还留下来的”更为重要的教育“元素”的真正重视和培育有所缺失。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特别是把关注点引导到应试上,这绝非育才之道。教育更重要的功能是点燃,点燃对美好高尚事物的热爱,点燃奋发上进的动力,点燃追求真理的激情。基础教育,不仅要奠定知识的基础,而且还要奠定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础,奠定具有问学求知能力的基础,奠定具有创新精神的基础。
在对中小学的回忆中,最让人怀恋且受益匪浅的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以及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所喷溢的思想火花和所点燃的人生激情。
四十几年前我教过的一个班级前不久聚会,同学们依然记得我在上物理课时介绍居里夫人生平的情景,特别是居里夫人“你可以用你的手去触摸天上的星星”这句话,似乎一直刻印在他们的心间。他们还能背诵出我向他们介绍的牛顿的名言:“我只是像一个在海边上嬉游的孩子,时或捡到一块光滑的卵石或者一只漂亮的贝壳,以此自娱,然而在我眼前呈现的真理的浩瀚海洋仍然是未知的。”
我常想,我们的中小学里,为什么不能少做一些练习题而多接受一点这种能够敲击你的心灵的教育呢?!
“还留下来的”那些教育元素的培育,还同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有关。我一直有这样的一种教育理念:如果你真正想要学好某一方面的知识,那么,你就应该适当地去涉猎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
有位教育家说过:“智力不是一种而是一组相对独立的能力”。这种“涉猎”有时甚至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乔布斯中学时代迷恋上了莎士比亚的诗。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在学生提出“在您的中小学学习中,什么事对你取得今天的学术成就帮助最大”的问题时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念小学时参加过合唱团,并且担任过指挥。”音乐艺术和科学技术,看似两个不同的领域,然而,在点燃激情和孕育灵感这样的深层次上,他们是可以相通的。
我总感到,文化艺术元素的注入,可以改善教育工作的肌体。一个接受过和没有接受过文化艺术熏陶的人是不一样的。俄罗斯有这么一句谚语:“读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可以从脸上看出来。”我想把这句话作如是发挥:读不读文化艺术精品名著的人,可以从脸上看出来。我真诚地希望学校、教师和家长们能够给孩子们松松绑,让他们有一个更为宽松的可以享受学习、活动和生活的环境,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我也要热诚地呼吁我们的青少年同学们,如果你们想让自己的脸增添一分清秀之气;如果你们想要在今后的专业工作中更具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那么,请你们多多地亲近文化艺术吧!我十分留恋自己的中学时光。尽管当时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很多,但我们学习的主动性、机动性、灵活性要比现在的中学生强得多。六年中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背诵了数以百计的唐诗、宋词以及世界名诗名作的片段。直至今天,我能够脱口背出的诗文,大多都是中学时代下过工夫诵记的。我们比现在的学生少做了一些作业,但我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东西——不仅是学识上的,还有思想上的和心灵上的。而且,几十年的人生实践证明,这些东西远比多做几道练习题有价值。
“还留下来的”那些教育元素中,爱因斯坦十分看重的是品格。他说:“大家以为造就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是智慧,你们都错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品格。”而爱因斯坦的品格如何,从他所说的另一段话或可窥豹一斑:“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相同的分量报偿我所领受到了的和至今天还在领受到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俭朴的生活,并时常会为过多地占有同胞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矛盾和关系,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叫规律。违背规律,轻则事倍功半,重则扭曲教育的本质,破坏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之所以要设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这些不同阶段的学校,并且制定每个阶段的教学大纲,编写不同程度的教材,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可以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接受最为适宜的教育。然而,有些学校却在实施“超前”教育,例如,让幼儿园的大班,学一些小学的教材。这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教育,恐怕弊多利少。
遵循教育规律,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宜对学生分等级、定优劣。这样的分类,不仅打击和伤害了孩子,而且有时也失之于不够客观、不够准确和不科学——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孩子尤其如此。爱迪生孩提时代,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淘气、愚笨、好动、总是问太多的问题,学不敏。”爱因斯坦给老师的印象是,“懒惰、迟钝和好幻想。”我想,这两位人杰如果生长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恐怕会遭到淘汰的。我们应当倡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有教无类”而后“因材施教”。当然,在培养特殊人才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为在某些方面确有天赋或特长的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培养的环境和条件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才。
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注意不要一味热衷于在加大难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各级各类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的“高难度”、“高水平”的考试和竞赛,其教育导向实堪质疑。我们要培养的不是通晓考试而忽略其他方面发展的人才。同样,我们的教师也不应该只是精通应试之道的人才。关于考试的命题改革,我不赞成出偏题、怪题,故弄玄虚,把简单问题都给复杂化了。实际上,教好一门课和搞好科研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要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遵循教育规律,必须大力倡导中小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体育锻炼和活动。中学时代,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养成了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并且从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当时在学校里,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评不上“三好生”、选不上“班干部”的。坚持锻炼,强壮身体,让我此生有可能在教学、科技、政府、政协诸多领域中多次承担不同寻常的繁重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小说《女拖拉机手》中有一段主人公的表白:“凡是沉重的,都能承担;凡是困难的,都能克服;凡是崇高的,都能达到。”我常用这句话自勉同时每每想到,只有体魄健全,才可能做到这三个“凡是”。
我们深切期望教育体制的各项改革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行。在这样的改革中,孩子们失去的只是一条锁链,而他们得到的将是一种受益终生的健康快乐成长的生活!
(文章来源:2013-02-27《光明日报》,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