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教学及其实践
重庆开云体育官网全站 张波
一、必修一教学的总体目标
(一)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规定
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目标有明确的要求。即: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二)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内容的分解与整合
第一: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内容的分解
为了更好的认识课程标准的上述总体目标,参考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和历史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总体要求,依据上述叙述的逻辑顺序,我们对上述总体目标分解如下:
目标1:
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知识目标为“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
在这里,课标强调的是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代表人物这三个概念,三者之间既有概念的包容与交叉,又有互相的区别和联系。政治制度作为历史上存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是通过一系列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活动而累聚形成的,而一系列政治事件的爆发又无不与历史人物的活动有关,它们反过来又推动着政治制度在发展、渐变中走向突变和更替。
所以,对必修一“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界定应该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代表人物,其核心是政治制度。这在岳麓版教科书必修一的导读部分也有明确的界定。
当然,这里所说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代表人物并不是一种泛指,而是强调其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或至今还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制度、事件和人物。通过了解这些典型的制度、事件和人物,从而达到了解政治文明的概貌的目的。
基于上述认识,比如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就包括:
除了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外,还包括与之相关的重要政治事件——秦始皇统一六国、关于分封和郡县制度的讨论等;政治代表人物主要为秦始皇,也包括李斯等。
以上的分解还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从微观角度讲,具体包含哪些基本史实呢?
首先,从微观上分解政治制度。从课标的规定来看,政治制度的基本史实主要包括: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背景、过程、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其次,通过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的相互关系来整合基本史实,使之成为历史知识网络。
以秦朝的中央集权为例:
=建立的历史背景:秦朝的大一统、分封制度的衰落、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思想家的贡献(必修三)、秦始皇的影响(选修)、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必修二)、
主要内容、运行及其特点
对后世的影响
认识和评价
②在此基础上的能力目标。在解读知识目标要求中,不能不谈到课标在对知识目标方面的递进性要求,这就是对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的了解,其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换言之,对上述历史基本内容的了解,将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怎样才算正确认识阶级斗争呢?
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国家政权、政治制度都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阶级结构、各阶级政治力量对比息息相关,而各时期的历史人物也都是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来参与各项政治活动的。因此,在政治史教学中不能忽视阶级斗争的影响。而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是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前提。认识阶级斗争,可以为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打下重要基础。
以上例来看,通过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要学习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认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地主阶级巩固政治统治的方式;其次,在探寻经济原因的时候,要从土地私有的角度认识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明确这种制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是受地主阶级的影响。当然,这样的认识是为了说明,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历史的进程看,地主阶级替代奴隶主阶级是历史的发展。
以上是站在本节内容上看能力的要求。如果从整个政治文明的演进看,对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还可以人治的角度,认识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专制特征。其次,从更高能力的要求来看,学生还可以从分封到中央集权的变迁中,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的特点。
目标2:
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首先要明确有那些基本的资料?
政治活动方面的历史资料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其中既有“一次文献”如档案、会议文件、报刊及事件相关的音像资料,也有“二次文献”如回忆录、口述资料、历史著作等。
其次,在哪里收集资料?对于学生来讲,主要是利用网络收集。
再次,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在历史课程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基本没有太多的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因此,我们认为,教师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课堂教学中,能采用一些金典的资料(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解读、运用史料的能力。目前,重庆现行的三种历史教科书中,都有大量的金典的史料可以利用。在有效的时间内,建议教师、学生要善于利用教科书的资料。
②多角度认识政治制度,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学会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
这在基本要求上是与初中课标的要求一脉相承的,即“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知识。”同时,相对于初中而言,高中阶段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体现在课标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性,这就是要历史地辨证地认识历史上重大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学习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关系等多重角度探讨政治变革的原因及其意义,并能形成合理的、观点鲜明的富有说服力的解释。
目标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这是本模块学习根本目的所在。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它告诉我们,读史、学史并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或历史掌故,而是为了鉴往知今,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主动承担起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政治活动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通过民主与专制、法治与人治的漫长较量,人们以制度化的形式巩固和发展了民主、法治的胜利成果,这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清醒地认识、理解和珍惜这一遗产,结合我国国情,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不懈努力。
第二: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内容的整合
上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分解,是出于论述上的方便、清晰而已,其实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同一体。因此,在分解的基础上,要整合,形成整体目标。
以秦朝的中央集权为例,整合后的整体目标如下:
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运行、特点和影响。
2、在掌握上述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善于利于材料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的意识。能够从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的联系中,认识中央集权和宗法分封制度的关系;能够简要探寻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根源;能够从中央集权的运行规律以及和分封制度的比较中认识其特点,进而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在阶段学习结束后,能从中西历史发展中,认识人治和法治。
二、必修一教学的重点、难点
依据上述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宏观思考必修一的教学重难点。
三维目标重点例举难点例举
知识与能力1、知识上讲清政治制度的概念,比如中央集权、分封制、民主、专制等。如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清政治制度的概念?学生如何学懂历史概念?(比如民主、专制、共和等的理解)如何结合历史背景讲、学概念?
2、政治制度发展的沿革与变迁学生如何结合教材资源来理顺政治发展的沿革和变迁?
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特别是历史背景)认识其变化?
如何形成中西的整体认识?
过程与方法1、利用史料教学
2、利用学本教学
3、掌握阶级、比较等方法如何做到过程的有效、高效?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民主和专制如何让学生真正的认识民主的发展趋势?
三、必修一教学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等相关情况,我们认为在开展必修一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如何让学生较快的适应高中历史学习?
从课程的角度,初高中教学要避免简单的重复。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高中的学习需要初中打下的基础。但是,事实上,经过三年初中的学习,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还是相对比较薄弱。再加上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叙述方式的差异,高中历史学习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而这个适应期,根据学校教学的安排一般都是必修一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①利用开学第一课简要阐明必修一学习的内容、方法。
②放慢第一单元的教学进度,让学生适应使用新的教科书,特别是让学生简要了解新教科书的学本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利用学本来展开学习,特别是记笔记等方法。
③适当降低教学的要求,主要把教学的目标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基本不深化。
2、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避免传统历史知识的繁难,力争取得教学的最大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尝试了以下基本方式: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喜欢、熟悉的历史内容。
②构建实际有效的学习同伴(partners),开展课堂的讨论、互助。
③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④继承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图示法来表达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其关系。
⑤采取更为开放、灵活的学分认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3、如何立足高一的实际,最大限度的实现课程的目标?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必修一的目标落实最难的部分就是学生能收集整理资料,并运用历史知识来解读和甄别。我们也希望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①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的时间平台开展人与社会领域的研究型课题和社会实践活动。
②利用选修课开设历史方向的课程。
③利用学校的假期生活布置有创意的假期作业。
四、必修一教学的评价实践
评价的角度评价的方式具体实践概要
过程性评价学习同伴1、2人制。2、协作。
3、评价:参与度。
收集资料(课前准备)1、在学习同伴的基础上运作。2、收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3、课前展示。
课后作业:
心得与疑问1、不限形式,结合历史的畅所欲言。
2、提倡信息化手段和传统手段结合。
假期作业1、密切联系现实。2、高参与度。
终结性评价期末测验试题定位为水平测验;材料式选择题为主;
终结性评价学分认定1、期末测验的百分比2、依据过程自荐。
五、必修一教学及其实践小结
新课程改革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逐渐构建了3C模式。即:在整合[combin]中明确教学内容,在愉悦[cheerful]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进程[course]中促进学生成长。在此模式中:
1、经过整合后明确的教学内容是基础。只有当学习者和教师都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才有方向性,才可能有效益。根据教学的实际,我们强调持续不断的整合,而不是一步到位的糅合。
2、愉悦的学习并实现教学目标是关键。学习者学习的效果与学习者的情绪有直接的关系。愉悦的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可以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追求,从而保证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实践中,强调同伴互助、强调材料探寻、强调古今结合、强调师生和谐。
3、关注进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核心。学习者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明确的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通过多种途径,在愉悦的环境中不断进取,从而实现学生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在实践中,强调多种平台促成、强调核心问题导引、强调阶梯式发展、强调考试和人文素质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