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报 | 更多>> |
科研兴校 | kaiyun开云体育app下载 |
2014-04-23 03:06:42来源: 东方今报(郑州)
书籍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载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甲骨到竹简,从竹简到布帛,再从布帛到纸张的变迁……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留给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阅读量均较2012年有所上升。那么焦作的读书市场又会是什么样呢?东方今报记者做了调查。
东方今报记者 成安林/文图
【走访】 图书阅览场所“冷清”
4月21日下午,焦作市图书馆门前停放了几辆电动自行车和轿车。东方今报记者走进图书馆大厅内,看到一楼阅览厅内,有十余名市民正在认真地阅读书籍。但越往楼上走,读者越少,图书馆六楼历史文献室竟没有一个读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星期一至星期五看书的市民确实不多,而六楼阅览室,多是一些政府单位人员和写作爱好者查阅资料使用。
当日16时许,在位于塔南路与解放路交叉口附近的新华书店内,记者看到读书的市民也是寥寥。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新亚商厦六楼的红月亮书店。同样,在此看书的市民也不是很多,购买书籍的人也很少。
【调查】 网上阅读成为首选
当日,东方今报记者在焦作市三维商业广场随机询问了多名市民。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市民平日里很少读书,而在网络文学的冲击下,文化名著类书籍也逐渐受到冷落。
市民薛女士认为,自己的阅读习惯正逐渐减弱,网上阅读成了当下多数人的首选,尤其是青年人,阅读对象以资讯信息为主。而记者调查的现状在焦作市图书馆也得到了证实。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朱涛告诉记者,现在进馆人数是增加了,但市民多阅读与自己学习、工作有关或娱乐类型的书,文化名著等书籍正逐渐受到冷落。
【探析】 “工作忙”成不读书主因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得知,“工作忙、没时间”以及“可选书籍少”成为制约市民阅读的重要原因。
赵先生在市区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他说,平时工作压力太大,经常回到家都已经很晚了,感觉筋疲力尽,连说话的精力都没有,更别说看书了。他表示,其实自己很想看书“充电”,增强职场竞争力,但每次计划好的时间,都被随后的工作安排打乱了。市民郭女士深有感触地说,在各式各样的新书面前,时常感到无所适从。“我想买一本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新书,可是逛遍了各家书店,就是没找到合适的。现在的书太多了,但真正选起来,却发现可选的太少”。书店的一些畅销书,也以励志类、名人传记类以及各种教辅图书居多。
莫让电子书,取代传统的书香味
张艳庭认为手捧有墨香味的纸质书籍阅读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除了图书阅览场所“冷清”,市民很少读书、买书的现状外,电子书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焦作市场上传统书籍的阅读和销售。焦作书籍市场的变迁如何?电子书能否代替油墨书香?东方今报记者做了调查。
【过去】 翘首以盼等待邮局寄来爱书
焦作市作家协会主席韩达,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那时候条件有限,书籍是唯一的阅读载体,如果谁手中有本好书,那简直就是如获珍宝,大家会争相传阅。”韩达说。因为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如哲学类、文史类、社科类等。如果碰上自己喜欢的书籍,韩达会毫不吝啬地买下来。那时候邮局征订是买书的主要渠道,曾经的北京“三联书店”、福建“树人书店”等国内比较出名的书店,都成了他购买爱书的地方。
韩达说,每月翘首以待等待邮局寄书的过程让他备受煎熬,但是拿到心爱的书籍的一刹那,让他觉得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淡淡的书香,让人沉浸其中,手握书本的踏实感,翻书时的沙沙声,让人如痴如醉的享受……”曾经的读书时光,仿佛清晰如昨。
【现在】 随手就可以下载电子书
随着近两年智能手机的普及,焦作市民基本达到人手一部智能机,而读书的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公交车、公共场所内,随处可见低头族。
王林是一名大学生,问起最近一次买书的经历,她似乎已经想不起来了,思考了几十秒后,她回答说:“应该是上初中的时候,买了本文学名著。”王林称,现在电子书传播速度快、成本低,随时随地都可以下载,十分方便,一部手机里所装的书,就足够她看大半年的了。
据了解,像王林这样热衷于电子书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她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网络,几乎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传统的纸质书籍。
不过,在采访中王林也说出了自己的困惑,目前专业性的书籍很难在网络上找到可供下载的电子版本,而可供免费下载的部分电子书,错字、错句非常多,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张艳庭是一名80后,他酷爱读书,家里也有许多藏书。因为工作的原因,他需要查阅大量社科类的资料,在他的电脑里储存着一千多部电子书。对于传统书籍和电子书之间的选择,他有着自己的心得。“电子书是快速阅读获取信息源的一种好办法,但是如果从学习的角度出发,最好看传统的纸质书籍,从中细细品味、推敲。”张艳庭说,除此之外,电子书没有文化氛围,长时间阅读会造成头晕眼花,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塑造出的只是碎片式的信息。”张艳庭说,真正的阅读是,忘记自己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是电子书无论如何都无法取代的。
【呼吁】 挤出时间 多读书、读好书
为了让读书逐渐成为广大市民的一种自觉生活方式,焦作市各级文化部门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为了方便市民读书,焦作市政府投资兴建了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50多万人次,外借图书30余万册;解放区也开展了爱心赠书、爱心送书、爱心捐书等活动。另外,在记者的采访中,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朱涛也表示,今后将加大关注全民阅读的力度,提高图书更新换代速度的同时,开展更多的读书活动,掀起全民读书活动的新高潮。
看了我们的报道,您还会拿“没时间”、“太忙了”作为不读书的理由吗?诚然,现在网络、手机的诱惑特多,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书店的灯光都温馨如旧,读书的风气也会越加醇厚。每年的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报君请您为读书留点时间。
让读书、习字成为一种习惯
都说人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无法抢走的:看过的书、吃进胃里的东西以及心中的梦想。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东方今报记者特采访了焦作市两位爱读书、读书读出成就的人,听听他们的读书故事吧。
卢红波
职业:焦作农行孟州市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河南省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焦作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焦作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喜欢研读古诗词
“我喜欢书,从小就被父亲满满的书架吸引着。”谈起自己的读书经历,焦作农行孟州市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卢红波侃侃而谈。
他告诉记者,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他是先爱上了写字,由于书法作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经典古语和古诗词,因此在临摹前,他会对作品内容先查阅相关书籍进行了解,而在书法作品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也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卢红波告诉记者,小时候,逢年过节或街坊邻居的红白喜事,父亲总会带他去写对联。虽然当时年纪小,对父亲所书写的内容大都不了解,但丰富多样的对联内容,会激起自己求知的欲望,于是等父亲腾出手之后,他就逐一求解。
慢慢地,养成了读书写字的习惯后,会经常挑灯夜战,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诗词、汉字揣摩研究,贯通应用,也在读书、习字过程中,领悟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读书可以静心,可以净心,可以熟心。”卢红波称,这么多年来,他总结读书能让人达到“三心”。
当思想融入书中之时,人的心情得以平静,心灵得以净化,思想走向成熟,而且有益于提升个人为人处世能力。
“平时工作忙,说实话有时真的是没有时间读书写字,但这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哪怕是临睡前的一点时间,也会去看一页书、练一张字。”卢红波还从银行投资理财的角度说,和好书做朋友,你是只赚不赔的。
推荐朋友读三类书:
一是中国古典文学类,如《史记》、《论语》等国学精粹;二是语言优美的古诗词类;三是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职业类书籍。
读书可以清扫心中的垃圾
杨 晶
职业:焦作市司法局调研员、中国作协会员、焦作市作协副主席。曾发表过《危栏》、《危崖》等7本长篇小说、散文集。
喜欢读史书、名著
“我们那时候想看书却没书,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想看多少书就有多少。”谈起读书,焦作市司法局调研员杨晶十分感慨,因为历史原因,初中二年级的他便辍学在家,为了满足读书爱好,全村两千多人的书,他都借了个遍。而正是因为爱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被推荐就读于焦作师专,在那里他有了与大量书籍亲密接触的机会。
从师专毕业后,他顺利分配了工作。在工作中,他也不忘读书。到哪儿兜里都揣上一本书,走到哪儿读到哪儿,甚至吃饭的时候,也是书不离手。而正是因为自己勤奋爱学、爱读书,杨晶的工作、仕途都非常顺利,人缘也奇好。“我很喜欢巴金的一句话,‘读书可以清扫我们心中的垃圾’,借此分享给大家。”杨晶告诉记者,他读了一辈子书,他把书比做人的“心灵体操”,称读书可以明智、养心。
他建议大家读三种书:
第一是读文字写成的书,第二是读社会这本“书”,第三读自己的心灵这本“书”。
教你如何读书:
读书需要安静的环境,有大块的时间最好,如果没大块时间,挤时间也要读书,(那种说没时间读书的都是借口)。首先,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好词句、不认识的字词随时记下来,查明后标明读音或注解;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读书一定要写感悟,哪怕一句话也行,边读书边思考,才能发挥出读书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