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68级一班何虹
俗话说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秀山当知青的三年时间里,我觉得应该有八件件事,应该增加的那一件就是水。水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甚至不花钱就可以得到。也许是因为得到它太容易了,以至没能列入老百姓开门必办的事情之列。而怎样得到水却成了我们当知青时遇到的第一道难题。
我们五个同班女同学落户一个生产队,组成新的家庭。对于这五个来自大城市的女生来说,水就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清凉透明的液体。每天早晨洗脸刷牙,晚上洗脸、洗脚、用水,勤换衣服勤洗澡是早已养成的生活习惯。知青生活一开始,这个习惯就遭遇了严重的挑战。这里没有自来水,用水要到水井里去挑。挑水,成了我们要迈过的第一道坎儿。时间虽然过去了三十年,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我们最初是怎样把水挑回来的。
到达生产队的那天晚上有没有洗脸洗脚我已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当社员们散去后,我们五个人坐在黑暗中面面相觑,明天怎么样,我们将遇到什么,要干些什么,我们一无所知,心中一片茫然。但我们却没有去想明天早晨洗脸水从哪里来。第二天早上揭开水缸盖一看,善良的社员已给我们挑了满满的一缸水。依我们的用法,不到一天这缸水就用完了。总不能老让别人挑水吧,我们找社员借了一挑水桶,勇敢地向水井走去,准备挑回第一挑水。第一次挑水,大家都觉得很新奇,争着要去,结果五个人簇拥着一挑水桶,浩浩荡荡向水井走去。
水井并不远,三五分钟就能走到,可我们二十分钟也没能把水弄回来。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看过电影《朝阳沟》,都记得银环挑水的窘样,我们比她真是有过之无不及。扁担在肩膀上总放不稳,老往下滑,脚下失去了重心,偏偏倒到,没走几步桶里的水就只剩下了一半。田坎很窄,顾了桶里的水,就顾不了脚下的路,要不是没挑水的人拽住了桶绳,挑水的那位就冲到田里去了。再走几步,“砰”扁担从肩上滑了下来,差点没摔坏了水桶。最后与其说是由誰把水桶挑回来,不如说是我们五个把水抬回来的。老天爷也欺负我们这些新来的知青,三天两头下着细雨,田坎路泥泞不堪。这时候再看我们挑水那才叫精彩,一个人一手紧握住扁担,一手拄着棍儿,前面有一人抓一根桶绳引路,后面还有一人抓住一根桶绳护驾,三人齐心协力才能把一挑水担回来。摔跤是常事情,没几天就把全寨子的桶都摔坏了。队长急得没等到赶场天就到街上去给我们买了一挑桶,桶上刷的桐油还没干透我们就用来挑水,因为社员们都不敢再借桶给我们。那时我们用水可省了,哪怕是下雨天都要把菜和衣服拿到井边去洗,早晨去挑水的人也要在井边洗完脸再把水挑回来。
摔坏的桶箍好又用,摔桶的人爬起来又挑。很快在摔摔打打中我们学会了挑水。下雨路滑已不在话下,就是下雪结冰我们也能稳稳当当地把水挑回来。有了水我们又能洗头洗澡,保持早已养成的生活习惯了。
当知青不但要学会挑水,还得学会喝水。在坡上干活可没谁带着开水,只有石头缝里那一泓清泉。水是从石头缝里浸出来的,又聚集在浅浅的石坑里,水底总是沉淀着一些泥沙,水面上常漂浮着枯草和树叶。没有瓢,没有婉,也没有杯子,当我们站在水坑边发愣的时候,社员已经随手从水坑边的桐子树上摘下几片树叶,两头一卷做成一个小水瓢,轻轻地从水坑里舀起一瓢水,和着桐子叶的清香一起喝了下去。我们很快学会了这一着,上坡干活再也不愁口渴了。如果没有桐子树,我们还会双手撑在水坑边上,撅着屁股,将头埋在水坑里“牛”饮一通。
顺便说一句,那井里的水冬暖夏凉,甘甜可口,是上等的矿泉水呀!